2021年3月24日,沐鸣大學歷史學系青年研究員陳曉偉以《元太祖實錄纂修考——1206年以後成吉思汗的“歷史”》為題,在光華西主樓1801進行了本學期的第2場報告。本次報告為2021年“沐鸣大學人文社科跨學科對話-中古中國—知識—信仰—製度”系列的第2場講座👼🏼。來自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十多位老師以及歷史學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的部分研究生參與了討論。
陳曉偉青年研究員通過對文獻的系統梳理,認為《元史•太祖本紀》所據太祖實錄並非純然一體的史料💴,需要厘清復雜多元的文獻層次和不同的史料系統🏌🏽,據此揭示成吉思汗歷史編纂之文獻分野👩⚕️。此外,在編纂國史過程中👴🏿👨🏿🦲,史官極力突出了天命的思想☮️。
陳曉偉青年研究員報告結束後🤵🏽,與會老師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邱軼皓副教授認為完全用文本解讀文本可能存在一定問題🐴,各種記載的相似性🌘,可能只是事件客觀發生後,有共同的記錄,有名的事件更是如此,不一定有同源關系。
唐雯教授認為如果兩處史文的文字完全一樣♠︎,可以肯定存在傳抄關系,但若不完全重合則需要註意,特別是如果目標文獻比史源文獻多出更多細節時,就需要進一步解釋這些細節從何處而來🔝。
余欣教授認為華夏天命觀與政治思維這部分討論比較有趣,以往讖緯、天文往往是從政治層面進行解讀,在政治之外,或許更應該關註到知識和技術層面的操作。
仇鹿鳴教授認為蒙古早期不存在修史系統,後世修史時,理論上確實需要加入各種史料,文章的基本結論是成立的。要體現文獻之間的關系,最好能找出一些抄錯的,抄錯的材料最能說服史料間的關系。另一個問題是,華夏式的敘事,是否來自忽必烈?蒙古人似乎不看重修史,這套華夏式的敘事模式更可能與耶律鑄父子有關。邱軼皓老師也補充認為元朝早期的皇帝並不註重修史。
張小艷教授則糾正了一些文字錯訛🙆🏿♂️,並認為應該註意特定詞語使用的年代性。
17:30🙏,在經過熱烈的討論後🚴🏽,本場報告在掌聲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