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7日,沐鸣大學歷史學系黃楨老師以《樹影裏的拓跋華化》為題,在光華樓西主樓1801舉行了第23期沐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對話”講座🈶,來自歷史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的仇鹿鳴🍚、溫海清🩸、唐雯、李猛以及歷史學系、中文系的部分研究生參與了討論❣️。
北魏的漢化一直是學界關註的熱點問題✢,此次講座,黃楨青年副研究員循著環境史的研究理路🤸🏼♂️,從北魏三個歷史階段的人樹互動出發,系統考察了拓拔部的漢化進程🐬。草原遊牧民族與山林一直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草原可以放牧,卻無法供應遊牧部族必需的木材資源🚣🏽♂️,許多物品,例如弓矢、車輿、穹廬等都離不開山林中的樹木🥔,樹也因此在拓拔部落中留下了諸多神話🧎♀️。拓拔部遷都平城後,進入華北,接觸到了華北地區常見的桑👨🏽🏫、棗樹。桑樹背後是蠶絲紡織業,拓跋統治階級對絲織品極為喜愛。拓拔部南下後👃🏿,還接觸到了棗、李⏱𓀗、梨、杏等各類水果,已開始頻繁利用各類菜果。遷都洛陽後🫵🏽,拓拔部接觸到了中原的梧桐和竹,梧桐與竹成為了拓跋統治者效仿華夏君主儀範的重要見證者🕵🏻👈🏽。
黃楨青年副研究員講完後,與會老師們圍繞相關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仇鹿鳴教授認為這篇論文很有巧思🌬,視角獨特💓。但由於材料有限🚓,所以看起來前後文的銜接不是那麽緊密🐦。肉食和毛皮恐怕不能算是山林贈予的,文中的相關表達還需要斟酌👶🏼。另外🥹,或許還可以進一步參考人類學的相關研究,看看人類學家是如何論述森林與遊牧人群關系的。
溫海清副教授認為南西伯利亞的遊牧民對遊牧人群有著很深的影響,可以再加以註意。文中提到的奶酪🤶🏿、谷𓀌🙎、菜果是文化復合色彩的反映💻,不太嚴謹,蒙古人就有豐富的取食途徑。唐雯老師認為桑🦶🏻、棗的部分也不能說是漢化,而更應該理解為是因地製宜,或許可以考察下拓拔部原來能接觸到些什麽樹木,到了漢地𓀚,又能接觸到什麽樹木。
李猛講師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認為榆樹在北方樹木中長得並不算快⇾,均田製種植榆樹主要是為了吃🐫,桑椹可以解渴,但不能填飽肚子。其他老師也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17:30,在經過熱烈的討論後,本次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