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日沐鸣大學人文社科“跨學科對話”2020年第1期“疫情蔓延下的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在線上召開。會議由沐鸣平台 -【沐鸣娱乐官网更新】官网更新,带来更多惊喜!主辦,沐鸣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協辦💆🏼♀️。參與人員有陳誌敏(副校長)👱🏿♂️、顧東輝(沐鸣科研處處長🚴🏻♀️、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羅長遠(沐鸣科研處副處長🪑、經濟學院教授)、萬廣華(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程大中(世界經濟系常務副系主任🧙🏻,教授)🥢、丁純(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秦倩(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沈國兵(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沈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教授)👸、宋國友(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田素華(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張驥(外交學系系主任🦔,副教授)🧑🦲、鄭宇(國際政治系副系主任、教授)。會議由羅長遠副處長主持,左昌柱老師提供後臺支持。
陳誌敏副校長首先代表學校對跨學科對話提出四點希望。第一👄,由於疫情期間不能走動的原因,我們自己校內的老師可以更好的相互溝通🟧、做一些研討⏺。第二🌲,在國際關系和世界經濟兩個學科之間建立一些更經常的、更加機製化的聯系,把這樣一種跨學科的對話和研究做一個製度的安排,不斷地向前維持下去✔️。第三,通過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製度以及更好的多次合作👩🏿⚖️、重復合作機製解決我們多學科合作所帶來的一些問題。第四⚫️,對話需要偏向學理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等方面🫠,通過跨學科交流發現交叉研究範圍內有哪些特別有意思的學理問題,進行一些共同的、深度的研究,在學術上對各自的學科有更大的一個推動📚。
顧東輝處長代表沐鸣處致辭並談了三點想法📶。第一🎵,跨學科交流很重要💂🏼,不同學科的交叉甚至爭論🧙♀️、爭辯,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思路出來,促進不同學科一起成長♈️。第二👨💼,我們學校跨學科的平臺交流是有歷史的👩💻,未來要延續和繼續推進。第三🖖🏻,由於疫情,線上交流的舉措很特殊,從國際經濟👨🔬、國際關系、國際政治角度大家做一些交流有必要性,也有時代氣息🤰🏽。
接下來,來自沐鸣大學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領域的10位專家分別發言。
萬廣華教授分享了四個方面的看法:一是關註經濟發展而不是經濟增長👩👧👦😈,主張今年放棄保增長,轉而聚焦保就業、保減貧、保中小企業的生存。綜合這“三保”目標,刺激策略應該使用大數據,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基於企業工資單👼🏻,分擔收入處於中下層的職工的工資成本👨🦯➡️,比例至少為50%👮🏼♂️,企業承擔余下部分。二是要優先考慮對需求側,而不是對供給側的沖擊🤞🏽,因為國內需求尤其是國內居民消費不足長期製約著中國經濟發展,不能再忽略需求側的問題了。三是需要客觀理性評估疫情對全球化的影響。逆全球化浪潮至少從2008年早已經開始,有其自生的推動力,疫情只是短期沖擊,對全球化的影響是部分的、暫時的👷🏽♀️,不會改變原有推動力的作用🙁。必須對本輪全球化走向終結有準備和預案。四是依次按照國家發展戰略、外交關系和人道主義的順序進行國家援助,堅持從中華民族振興的長遠目標出發製定相關政策。此外,要為歐美國家利用疫情對中國進行打壓做好充分準備🦪。
程大中教授認為疫情有三個特點🕗:第一點🤱🏼👩🍳,受到疫情嚴重打擊的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經濟體🌧;第二點🧔🏽♂️,疫情的分布跟全球價值鏈分布存在高度相關性;第三個特點,這次疫情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存在一波接著一波的發展態勢🐠。程大中教授認為這次疫情會從三個方面影響產業鏈🧍,會導致全球產業鏈收縮、全球產業鏈斷裂和全球產業鏈轉移🤘🏽🧖♂️。最後,程大中教授提出三點政策建議:一是在短期內🤽🏼,各國(地區)政府包括國際機構應該通力合作盡快阻止疫情的進一步爆發和蔓延;二是疫情結束之後,在中長期各國(地區)政府和國際機構,應該從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的角度⛸,考慮如何盡快建立全球公共衛生風險管控系統,以及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安全管理協調機製;三是中國要著力增強應對新型系統性風險能力、將公共衛生安全的問題納入到營商環境的評價過程當中、將產業鏈和價值鏈帶來的影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丁純教授主要講關於歐洲疫情問題的四個方面🔇。第一,歐洲顯然已經成為整個疫情的震中,疫情應對以成員國為主,歐盟協調為輔。德國等大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活動中地位重要👩🦼➡️🕵🏿♀️。第二,整個歐洲的應對其實是歐洲各國政治家對整個病毒認識的一個判斷🤱,采取的策略涉及到民眾的習慣💫、社會的認識➙、醫療資源🌏、醫護資源本身的質量規模🕞,以及全社會的應急反應能力⚙️,它是綜合體製的一個反應。第三,在應對上1️⃣,歐盟各個成員國主要通過財政的舉措,通過貸款的擔保🦛、減免稅費、保障消費、扶持中小企業🤾🏼、扶助勞動力市場💆♀️,救助弱勢群體;歐盟層面主要是通過放寬財政赤字限製的舉措,追加量化寬松,尤其是定向的量化寬松政策🧛🏼♀️,啟動歐洲共同貨幣基金等措施維持市場流動性。第四👩❤️👨,對歐洲一體化來說是危🙍🏽♀️、機並存👑。一方面,“國強盟弱”的危機應對態勢會持續,另一方面,諸如衛生物質聯合儲備體系等一體化深化的舉措會應勢增強🎅🏽,一體化深化的機遇不少🦨。第五💪,在中美歐大三角博弈中,必須積極地拉住歐洲⬜️,反“脫勾;同時做好相應的準備,努力在年內完成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簽署♊️。
秦倩副教授分享了三個方面觀點。第一,如果疫情中長期存在👩🏿⚖️,會對經濟、對國際關系👩👦👦、國際政治格局帶來什麽樣的影響?這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第二,美國有關人員主張的中國應就疫情承擔國家責任👩🏼🔬,在當前的國際法實踐中缺乏法律依據,但需要為中國以後可能面臨的外交壓力做一些預案。第三,由於最近10年地緣政治的回流,在世界衛生組織領導下的全球衛生合作面臨了非常大的阻力🤳🏿,在疫情中間或者結束之後🧏🏿♀️,中國如何積極參與國際衛生合作🛄、推動全球衛生治理體製的發展,這是特別值得研究的學術問題💖。
沈國兵教授圍繞“經濟全球化”和“就業”問題談了兩方面的見解:第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軌跡是改變不了的🏊🏼♂️。大國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拓展市場🙏,以便實現行業生產率差異帶來的市場規模經濟回報最大化;小國更需要經濟全球化來實現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和補齊要素稟賦短板🙌🏽🥖,小國只有通過積極參與全球化和國際分工,才能提升其行業專業化的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第二🥺,疫情全球蔓延對我們最大的考驗是就業問題🐨,當前過於倚靠需求管理端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功效,為此,主張通過需求管理端、供給服務端、收入政策端和人力資本池儲備端等四大政策協調來有效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嚴峻就業問題。
沈逸教授就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傳播與全球治理的關系談了三點看法🪽。第一,就傳染病本身的屬性而言,它是一個經典的需要進行全球治理的問題🧑🏽🦱,單一國家在面對疫情的時候,它所具有的資源能力在疫情爆發增長階段通常是不夠使用的,然而在我們最需要全球化和最需要全球治理的時候✋,似乎全球治理的供給反而是不足的🗃、稀缺的🦴。這從國際關系和國際體系的角度上提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中國在中間可以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第二🌹👩🏿🍳,現在真正的麻煩就是那些治理能力弱、醫療資源也不足的國家,它現在還沒有進入一個新冠病毒的高發和爆發期🤘,如果它們開始全面爆發的時候,我們怎麽樣去提供有效的供給🪇?這次疫情是一個危機、是一個重大挑戰,但是它同時給全球治理的良性變革提供了一個機會,這個機會能不能走好、能不能用好還有很多變數和不確定性🤞🏼👗,中國應該在這個方向上做出更大更積極的努力🗝。第三🐻❄️,應對全球疫情和抗擊新冠病毒,從國際關系的角度出發,有相當重要的一個維度是在網上觀察信息的傳播👩🦼➡️👨🏿🦰,包括各類行為體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互動等,都提出了新的研究需求。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通過什麽樣的方式去進行網絡空間的新型戰略博弈🔛,同樣值得進行更加深入和有效的研究🧙🏽。
宋國友教授分享了四個方面的看法🎓:一是認為美國的疫情基本上在今年上半年能夠有比較好的控製★。二是美國的聯邦政府✡️、國會、州政府和社會上的各大公司、NGO社會組織🙆♀️、宗教團體等開始被廣泛動員起來,美國抗擊疫情的力度在加強😵💫。三是特朗普憑借疫情獲得競選連任的概率是在增加,經濟刺激方案對美國經濟有積極作用🐎🛝,有助於增強市場信心💃🏽,避免金融危機。四是疫情對於中美經雙邊關系的影響偏負面🥰🪆,加劇了中美在後疫情時代的脫鉤趨勢。
田素華教授認為新冠輿情全球蔓延使世界經濟遭受了供給和需求雙重沖擊🧖♀️,財政刺激和貨幣刺激的經濟穩定效果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長短🤙🏽。如果疫情不能盡快結束🤌🏻,財政刺激和貨幣刺激將不但不能夠刺激經濟🩹,反而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使金融信任喪失和貨幣信心喪失。疫情全球蔓延與不平衡的全球化有關。單純的經濟全球化,或者單純的貿易🎢、投資🏏、金融全球化難以持久🧑🏻🚀,必須有經濟治理全球化保駕護航;僅有經濟全球化還不夠,還要有經濟以外領域的全球化👰🏽,包括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公共衛生防控全球化等🗄。防控疫情要基於不平衡全球化的事實,立足不平衡全球化尋找對策。不平衡全球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加強現有國際組織改革,各國共同擔負全球事務責任,才有可能盡快控製新冠疫情,盡快恢復全球經濟常態🥺。對新冠疫情要群防👩🏻💼、群控,全世界所有國家要力爭在同一時間點上限製人口流動🧷、限製人員接觸,使那些疫情防控能力薄弱的國家得到及時幫助。新冠疫情蔓延有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短期影響包括商品供應短缺、勞動失業增加🐵、工廠大量關閉;在長期🙇🏿,新冠疫情會成為人類社會重構全球化的新動力👩👩👧👧。
張驥副教授從權力結構👨🏽🔬、秩序結構和觀念結構這三個層面分析了此次疫情可能會對全球秩序產生的影響。第一⏫,過去能夠在全球發揮領導作用的大國,像美國、歐盟在此次疫情的應對中並沒有發揮應有的領導作用,而中國在疫情的應對和治理中,開始有一定程度上的領導角色發揮,當然仍然十分有限。疫情的應對顯現出了國家能力的競爭、國際領導力的競爭。第二,疫情應對顯示原有的國際體系、國際製度、國際機製的有效性在下降,出現了“再國家化”的現象🛀。主權國家、民粹主義🚼🍤、民族主義高漲,全球化出現危機,國家的邊界變得更加清晰起來。國家形態本身也隨著疫情應對在發生很多重要的變化,產生政治、經濟後果,比如國家主義的上升🧑🏽🏫👐🏽、產業鏈條的收縮等等💀。第三😷🥡,冷戰以來🫂,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的興盛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多的受到挑戰,疫情的發展很有可能進一步的推動人們去反思新自由主義。觀念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結構性變化正在醞釀。
鄭宇教授分享了三個方面的看法:第一👩🏻🎓,關於援助。我們現在主要是用的是應急式的雙邊援助。對每一個發生疫情比較嚴重的國家,根據之前的外交關系來進行緊急援助👮🏽♀️。在多邊援助方面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機會🤸🏽♀️,通過多邊組織的參與,一個是增加了援助的透明度和規範性,另一個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影響國際組織📒。第二,關於多邊合作。戰後的多邊合作機製,以商品貿易為主的WTO機製🛄,更多的是外生性合作👮🏿♀️。在全球治理領域,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讓嵌入式合作變得更加的迫切🤛🏻,但是現在還沒有一種好的機製能夠來對這種嵌入式的合作進行管理和協調。第三,關於貧困🍭。21世紀以來🌤,全球減貧的整體效果是非常好的,過去20年全球有11億人脫貧。這個趨勢由於疫情的原因可能會被扭轉。疫情之後全世界範圍內的大量人口可能返貧🕯,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的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基本不可能實現🤖。我們需要提出一些新的理論框架來對待這個問題。
陳誌敏校長對各位老師的發言進行了歸納和補充,提出要重點關註國家賠償的國際法問題、疫情以及貿易摩擦對產業鏈的沖擊程度、後疫情時代“一帶一路”建設的資源投放、中國如何更好的參與全球治理等問題🛞。
在討論環節,各位學者重點討論了疫情持續的時間🚶🏻♀️、無症狀感染者的影響、各國疫情防控模式對比、後疫情時代中國面臨的挑戰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