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主講人沐鸣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張金耀講師以“樂與政通🦹♂️:魏◀️、吳鼓吹曲探析”為題,在光華西主樓1901進行了一場精彩報告。本次報告為“沐鸣大學人文社科跨學科對話-中古中國知識信仰製度”系列之二,召集人為余欣教授🛤,有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等十余名學者參與討論。
張金耀講師認為作為一種在政治儀式場合使用的特殊樂曲的鼓吹曲是能夠有效呈現出漢魏之際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從演化趨勢來看,自漢到魏🙎🏿♂️,鼓吹曲大致是從雜敘多門轉變為專述功德🎨,其中繆襲所撰的歌詞涉及曹操自起兵到曹睿即位的重要事跡🧘,張老師認為這是接續《詩經·大雅·生民》等部族史詩傳統的體現,其內容除了戰爭敘述以外🐎,也著力描述君王勤政愛民的政治形象。同時,鼓吹曲涉及大量有關天命改易而且見於正史記載的符瑞,可見作者的歌曲創作應當是依據了朝廷的相關記錄〰️8️⃣,這也是祥瑞的政治文化在魏吳政權的重要性的體現。相對的是蜀漢政權中的符瑞記錄除了大臣上表之外基本未見記載📰🦆,其原因可能與本國國史的記述隱晦和系統性的缺乏有關。而合法性競爭不利局面的東吳尤其看重符瑞🤦🏻♀️,故此其鼓吹歌詞中也有濃墨重彩的描述🔪。值得註意的是,吳鼓吹曲的歌詞未提及孫策孫亮這一情形則與二人在孫吳政治系譜中的位置有關。最後張老師認為💖,漢魏之際的重要政治文化🤧👩💼、政治結構和歷史事件的變遷與特征均可以從鼓吹曲中聽到合奏和回響🩱。
歷史學系隋唐史的仇鹿鳴教授認為本講座用樂曲和詩句文本來關照漢晉歷史變遷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提出幾項疑惑:其一,大量的鼓吹曲來自時間更晚的《宋書》、《晉書》🛌🏽,其中追述的有關漢代鼓吹與漢代的原貌有何差異?是否有魏晉人發明了鼓吹傳統後,接受這一傳統的六朝士人人為延長了鼓吹的歷史,故而將漢代的某些詩歌定為鼓吹的可能性?其二,魏吳鼓吹曲也可能並非一次完成,而是不同年代的書寫層累疊加所致。其三👩🏿🚒,張老師將吳鼓吹中沒有孫策的原因定為孫權壓製孫策一系是可以成立的🧛🏼♂️,但牽扯到“江東化”不免畫蛇添足🏣。
中國語言文學系專攻唐代文獻的唐雯教授強調還是要註重樂府在“樂”的一面⌨️,從漢到魏可能旋律樂曲未曾大變而歌詞屬於新作🧀,故此現存的歌詞長短和內容的重要性不宜高估🤌🏼。而且其中也可能存在民間音調雅化成為廟堂之音的情形☛。
文史研究院藝術史方向的鄧菲副教授咨詢了借助漢畫像還原演奏場景的可能性,以及其中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痕跡。
歷史學系專攻內亞民族史的胡曉丹青年副研究員提到了鼓吹曲與基督教贊美詩的比較研究的可能,以及四聲與曲調的關聯問題。
歷史學系專攻秦漢史的馬孟龍副教授則認為音調反而較之歌詞更易被記住和流傳,同一曲調的呈現效果完全可以根據歌詞重寫而發生改變👃。魏吳的鼓吹歌名也是取自詩的首句🏫,或許可以佐證魏吳二國的鼓吹旋律相同而歌詞有異。
中國語言文學系專攻宋詞的趙惠俊講師同樣認為漢代的鼓吹鐃歌屬於與廟堂之音不同的俗樂👩🏽⚖️,魏晉之時很可能出現了雅樂散佚而俗樂保留的情況,故此魏晉重新擬定音律時只能因陋就簡而選用民間俗樂🧑🏻⚖️。
在經過熱烈的討論後,18:00🚜,此次跨學科對談落下了帷幕。